配方豆和單品豆差別是什麼?為什麼義式咖啡喜歡用「配方豆」?本文一次帶你了解配方豆,別忘了看到最後,有好喝咖啡的秘訣哦!
目錄: |
一、為什麼需要「配方豆」?
(一)、義式濃縮的本質
義式濃縮(Espresso)之所以迷人,不只在於 9 Bar 壓力下快速萃取出的香氣爆發,更在於它扮演了飲品基底的角色。要做拿鐵、卡布或冰美式,全靠這 25–30 毫升的濃縮液打底。若濃縮本身風味不穩,一加奶就容易「走味」——酸味太突出、苦味太尖銳,或是完全沒厚度。
所以這時候就需要配方豆出場啦!讓安老闆和你說清楚講明白。
(二)、單品豆 vs. 配方豆的差別?
- 單品豆通常來自同一國家、同一產區甚至同一咖啡莊園,特色鮮明:如常見的巴拿馬藝伎的花香、衣索比亞耶加雪菲的莓果酸,都像色彩強烈的油畫。
-
配方豆(Blend)則是「混色調和」的概念:多種產區、不同烘焙度的豆子,依比例搭配出更平衡、穩定且多層次的風味,尤其適合義式機高壓萃取與「加奶」情境。
二、為何義式咖啡偏愛使用配方豆?
義式機的高壓與高溫會放大豆子的缺點。單品豆若酸甜突出卻缺少苦甜支撐,加奶後常顯得單薄;而配方豆可以透過「巴西厚度 + 印尼香料調性 + 哥倫比亞甘甜」等組合,讓酸甜苦在牛奶裡仍層層分明。
配方豆若設計得好,能提供3大優勢:
- 好複製──隨便沖、味道都差不多穩定。
- 不怕失手──手滑一點、也很難難喝。
- 加奶不消失──倒了牛奶,咖啡香還是清楚得出來。
如果你想讓每杯拿鐵都升級到 85 分以上,一定要繼續看下去!聽聽安老闆好喝奶咖的秘密!
JOMO很好義式配方豆傳送門!
三、如何用配方豆做出好的義式咖啡
把理論化為日常,需要清晰而簡單的操作框架。底下安老闆用文字先告訴你自己做義式需要注意的眉角。
(一)、研磨與粉量
義式講求「細如砂而能結塊」。若你的全自動機只有 1–10 級粗細,先從 3 或 4 開始,萃取 25–30 秒出 30 毫升左右;流速太快再調細半格。粉量以雙份義式常見的 18 g 為基準,加 0.5 g 微調即可。
(二)、萃取溫度與壓力
92–93 °C 是多數配方豆的甜味平衡點;溫度過高易焦苦,過低則酸味浮上。壓力 9 Bar 幾乎所有商用機都能達成;家用全自動只要標示 15 Bar Max 通常也沒問題——機器的「標示值」多為峰值,實際沖煮時落在 8–10 Bar。
(三)、牛奶處理
牛奶是「甜味放大器」。蒸汽打奶的關鍵在溫度到 60 °C 即停,再高脂肪鏈被破壞,奶泡會粗且帶腥。若你的機器只有自動奶泡鍵,也盡量關注溫度;放涼至 50 °C 再打第二次泡,會更細緻。拿這套參數去「對」任何配方豆,通常都能先獲得 70 分。
如果你想讓每杯拿鐵都升級到 85 分以上,下一段落的主角——JOMO Coffee 很好義式,便是為此而生。
四、「很好義式」如何把理論落到杯中?
「Joy Of Missing Out 不是消極缺席,而是主動把注意力留給值得的片刻。」
—— JOMO Coffee 創辦團隊
(一)、開發初衷:一杯不必思考就好喝的奶咖
安老闆在醫療業當社畜時,常常因為早八會議前做出失敗的咖啡,壞了早上心情哈哈哈:買了淺焙衣索比亞,拉完奶變「葡萄優酪乳」;換重烘焙蘇門答臘,又覺得苦到像感冒糖漿。
於是,我設了一個目標:即使新手、即使全自動,照著標準參數就能拉出堅果巧克力味的拿鐵。這目標催生出「很好義式」的配方。
(二)、JOMO「很好義式」配方豆心法
- 厚度來自巴西 Cerrado
巴西豆油脂豐富,是「底盤」。在杯測時,我們甚至分別測試淺中深三段烘焙,只為抓到「奶味放大後仍有巧克力香」的點。 -
香料調性由印尼曼特寧補足
小比例的印尼賦予烤堅果與辛香,像為拿鐵微灑肉桂粉;少了它,牛奶會把味覺曲線壓平。 -
甜韻靠哥倫比亞 Supremo
哥倫比亞帶枇杷與焦糖調性,用 92 °C 萃取能得到恰好的甘甜,彷彿加了半匙黑糖卻不膩口。
這三支豆子用 6:3:1 的比例,經雙段烘焙(先以熱風破酸再以滾筒續焙鎖甜),就形成了名字略帶幽默的——很好義式:好記、好沖、好喝。
進一步了解可到 JOMO 官網「很好義式」頁面;若你恰好手邊有義式機,今晚或明早試一次吧。實驗精神正是咖啡最大的樂趣。
五、留住專注也留住香氣
在資訊與 AI 雙重浪潮下,學習如何「適度缺席」 變得更加重要——就像你為自己沖一杯拿鐵、深呼吸三秒,讓忙亂暫時靜音。配方豆的價值,正是把複雜留給專業團隊,讓你按下萃取鍵的那一刻,只需專注於「咖啡香氣升起」的小確幸。
也歡迎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來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JOMO Coffee坐坐哦!
JOMO很好義式配方豆傳送門!